鼾声如雷声声入耳,被吵到暴跳如雷该怎么办?
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
大概很多人都被打呼噜祸害过吧?
那家人打呼噜,你是怎么做的呢?
选择生气、捉弄、干一架,还是抽空去医院瞧瞧?
在做决定之前,不妨先了解一下打呼噜的原因。
图片来源:123RF
打呼噜的原因
当我们呼吸时,空气就会从口、鼻进入,然后通过口腔、鼻腔、咽、喉等部位进入气管、肺泡。在这个过程中,任何一个地方不通畅,就会导致呼吸的气流受阻,从而可能引起打呼噜。
导致呼吸不畅的原因有很多,比如:
鼻腔阻塞:鼻中隔偏曲、鼻甲肥大、鼻息肉及鼻部肿瘤等;
咽喉部问题:Ⅱ度以上扁桃体肥大,软腭松弛,悬雍垂过长,过粗,咽腔狭窄,咽部肿瘤,咽腔黏膜肥厚,舌体肥大,舌根后坠;
其它问题:下颌后缩、小颌畸形、肥胖等。
当然,人在过度劳累、饮酒后引起的打鼾是正常现象,因为此时咽部的软组织会变得松弛,气流经过时就会受到阻力。
但如果经常打呼噜,还是需要重视了。
那如果不去看医生,会有什么后果呢?
图片来源:123RF
打呼噜的危害
通常情况下,如果打呼噜的声音节奏均匀,音调平稳,就不算很严重。
但如果睡觉时会被“憋醒”,就需要警惕了!
如果成人在7 小时的夜间睡眠时间内,每次呼吸中止达到10秒以上,一个晚上持续30次以上,就会被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(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,OSAS)
啥意思呢?
首先,发生呼吸暂停后,人吸入的氧气就会变少,血液中的氧气浓度也变低了。低氧状态,会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,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,比如高血压、冠心病、脑血栓、心律失常、心绞痛等。
对男性来说,OSAS还会造成性器官末梢循环缺氧、神经损害,从而引起性欲减退、阳痿等性功能障碍。
呼吸暂停时间过久还可能导致猝死。患有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的人在睡梦中猝死的风险是未患此病者的3倍。
其次,打呼噜的人其实睡得不香。
我们的睡眠可以分为 5 个阶段:入睡期、浅睡期、熟睡期、深睡期、快速动眼期。后三个阶段被称为深度睡眠期,能够帮助我们消除疲劳、恢复体能,也是拥有较好睡眠质量的关键。但是打呼噜很容易在深度睡眠期被憋醒,因此很难进入深度睡眠、从而破坏了睡眠节律。
于是,第二天会感觉没睡好、容易出现困乏、注意力不集中、头疼、身心俱疲等现象,不但会导致思考能力下降、影响生活工作,长期下来还可能会造成记忆减退、影响情绪和性格,如出现喜怒无常或易激惹等。
如果长期不处理,还有可能出现觉醒后感觉口干或咽痛、夜尿增多、2型糖尿病、抑郁症、纤维肌痛症状、胃食管反流病。
所以,别认为打呼噜就是睡得香,鼾声如雷反而提示睡得不好。
图片来源:123RF
那打呼噜该怎么办?
偶尔打鼾: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,注意饮食、避免过度劳累、戒烟限酒,就会有所改善。
习惯性打鼾:首先要找到原因,然后再针对性处理。
1. 调整生活方式:
减肥,控制饮食和体重,适当运动;
戒酒、戒烟,减少或慎用镇静催眠药物及其他可引起或加重OSAS的药物;
适当抬高床头,改变睡眠体位,避免仰卧姿势睡眠,采取侧卧位睡眠;
2. 治疗基础疾病:
建议到正规医院治疗,如有效治疗鼻咽疾病、肺部疾病,改善鼻通气等等。
治疗方式如口腔矫治器、睡眠时提供正压呼吸的装置、外科手术治疗、应用甲状腺素治疗甲状腺功能减低等。最常见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的办法就是夜间佩戴呼吸机;其次是耳鼻喉科的软腭悬雍垂腭咽成形术。
图片来源:123RF
安静睡觉 爱己及人
据统计,欧洲人群习惯性鼾症患病率为15.6%~19%,偶尔打鼾26%~30%;
日本鼾症患病率为12.8%~16.0%;
中国鼾症患病率约为13.0%,并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。
60~69岁老人,男性患病率为39%,女性为17%。
似乎我们每个人都被呼噜声困扰过,不是被吵,就是吵别人。
所以在此呼吁大家重视打呼噜!
爱自己,从睡个好觉开始吧。
爱ta人,从安静的睡个好觉开始吧。
祝你每天都能睡的香甜!
推荐阅读
参考资料
[1]Snoring. Retrieved not provided, from https://www.mayoclinic.org/diseases-conditions/snoring/diagnosis-treatment/drc-20377701
[2] Wan, H. C., Zhou, X. D., Zou, S. J., Zhu,S. S., Liu, Y. F., Zhou, G. Y., ... & He, Y. H. (2018). Oral treatment for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. Hua xi kou qiang yi xue za zhi= Huaxi kouqiang yixue zazhi= West Chinajournal of stomatology, 36(6), 581-589.
注: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,不是治疗方案推荐。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,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。
版权说明: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,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,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。转载授权请在「e药环球」微信公众号回复“转载”,获取转载须知。如有其他合作需求,请联系wuxi_media@wuxiapptec.com
About us
e药环球 | 药明康德团队打造
点“在看”,分享健康新知